|
||||||
|
||||||
連日來的強降雨讓湖南吉首進入防汛應急狀態,近日,吉首市防汛部門發布紅色預警,吉首市立即啟動防汛Ⅰ級響應機制,從奔騰的河道到積水的道路,無數身影在風雨中堅守。監測員的儀器不停跳動、愛心送餐行動以及志愿者的鐵鍬鏟起淤泥——這場與洪水的較量中,責任與溫情正在同步傳遞。 數據護航:24小時不打烊的監測站 “14時23分265.6米,14時34分265.8米,14時41分266米,小龍洞峰值284.25米,目前284.02米,大龍洞峰值水位296.04米,目前295.39米,目前入庫流量在300立方米每秒。? 在現場成立的臨時監測站上,實時報出的數據正被值班人員緊張記錄。這個由6人組成的監測小組已經在這里值守了10小時,每隔5分鐘就要更新一次水位、流量等監測數據。 硐河整體水位已超過警戒水位,但得益于精準的水位監測體系,吉首市防汛指揮部能夠及時做出科學決策,提前疏散可能受影響區域的人民群眾,調配搶險物資和人員至關鍵地段。“水位監測是防汛工作的‘眼睛’,只有看得準、看得及時,我們才能打好這場防汛硬仗。”吉首市防汛辦負責人表示。在這場與洪水的賽跑中,水位監測人員和他們手中的設備,正以堅守與精準,為下游城鎮的安全保駕護航。 在數據支撐下,市防汛指揮部精準下達緊急撤離指令,調度專業隊伍進行抗洪搶險。確保受災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就覺得再累也值。” 攜手共進:愛心餐香暖人心 在此次嚴峻的防汛形勢下,搶險一線不僅有武警官兵沖鋒在前的英勇身姿,更有后方群眾默默奉獻的溫暖守護。近日,一幕幕自發為搶險民兵送飯的感人場景,在多地接連上演,生動詮釋著軍民之間血濃于水的深厚情誼。 在大興寨上游,當民兵抵達開展救援工作后,大興寨項目就開始悄悄謀劃。“戰士們太辛苦了,在水里泡了一天,回來還只能吃些干糧,咱們得做點熱乎飯菜給他們送去。” 項目經理劉昆亮親自帶隊,組織10名員工成立后勤保障組。精心烹制了辣椒炒肉、青椒炒蛋等家常菜,當冒著熱氣的餐食送到搶險現場時,已經連續工作10小時的民兵隊員們感動不已。民兵們從早上一直忙碌到晚上,早已饑腸轆轆、疲憊不堪,但他們依然堅守在崗位上,沒有絲毫懈怠。 “大家快過來吃飯,補充一下體力!”劉昆亮一邊吆喝著,一邊將飯菜分發給民兵們。民兵們接過熱氣騰騰的飯菜,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民兵們圍站馬路上,狼吞虎咽地吃著飯。雖然條件簡陋,但這頓充滿暖意的飯菜,不僅填飽了他們的肚子,更溫暖了他們的心。一位民兵激動地說:“這飯菜太及時了,吃了之后渾身都有勁兒了,我們一定能早日戰勝洪水!” 劉昆亮說:“民兵們為了我們村莊的搶險救災,付出了太多的汗水和努力,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為他們送份熱飯,是我們應該做的,希望能讓他們感受到一絲溫暖,也算是我們為抗災盡一份力。” 在這場與洪水的較量中,中國民兵用實際行動詮釋了 “人民子弟兵為人民”的宗旨,他們的勇敢和擔當讓村民們倍感安心。而項目部的暖心舉動,則讓這場艱苦的搶險救援多了一份溫情。相信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在民兵們的奮力搶險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幫助下,一定能夠戰勝洪水,早日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清淤行動:從濁水到潔凈的道路通暢 隨著水位逐漸回落,災后清理工作已在全面展開。大興寨項目成立清淤小分隊,迅速前往縣道開展清淤作業,灑水車沖刷著路面的淤泥,鏟車將成堆的垃圾裝上卡車,整個流程井然有序。 項目部根據現場情況,調配了裝載機、清運車等設備,同時搭配職工清掃。在一處彎道,裝載機正將堆積的樹枝裝上清運車,旁邊的職工則拿著高壓水槍沖洗路面的淤泥;在橋梁附近,大家仔細清理橋面上的雜物,檢查橋梁設施是否因垃圾堆積而受損。經過一天的緊張作業,道路上的垃圾被清理一空,道路恢復了暢通。車輛重新在道路上行駛,村民們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此次抗洪搶險中,大興寨項目彰顯央企擔當,在這場與時間的賽跑中,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社會責任,為村里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提供了堅實有力的保障。雨還在下,但希望已在匯聚。當沖鋒舟的馬達聲、機械的轟鳴聲、群眾的招呼聲交織在一起,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抗洪搶險的戰斗,更是一個民族在危難面前的向心力。正如一位參與救援的老黨員所說:“洪水能沖垮房屋,但沖不垮人心。只要我們在一起,就沒有跨不過的坎。”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