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為成都高新區重點民生工程,成都高新公共服務配套項目及其核心載體——13座樂和文化活動中心,由水電七局控股的樂舜公司運營,始終以“文化惠民,免費暢享”為理念,在68.9萬平方米的城市公共服務版圖中,勾勒出“15分鐘文化生活圈”的鮮活輪廓。截至目前,已有6座樂和文化活動中心啟用,作為公益免費的文化空間,讓周邊居民提前感受到文化浸潤的暖意,成為高新區民生福祉持續提升的生動注腳。 “樂和”之名,源自企業精神內核“樂成七局,和融世界”。依托水電七局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60年的深厚積淀——從江河湖泊上的宏偉大壩到城市血脈中的交通網絡,從偏遠地區的民生工程到現代化都市的配套建設,用一個個精品工程詮釋著“自強不息,勇于超越”的企業精神。 如今,這份積淀在樂舜公司身上轉化為強大的資源整合優勢與專業運營能力,從非遺技藝的指尖傳承到全齡段的文化狂歡,從簡約現代的空間設計到75支文藝團隊的蓬勃生長,正以“文化出彩,樂和傳承樹新風”的實踐,讓文化成為社區最溫暖的底色。 以設施為基,筑牢文化惠民硬支撐 步入任意一座樂和文化活動中心,現代簡約的設計風格里,藏著樂舜公司對“全齡段、多功能”的精準考量,更貫穿著“一場館一主題”的巧妙構思。 藝術培訓區的舞蹈室,鏡墻映照著不同身影:幼兒園孩童模仿天鵝,退休阿姨排練民族舞,地板緩沖著每一次跳躍;聲樂室的音響里,美聲練聲與通俗合唱交替,優質聲學環境讓聲音自在綻放。梓州館的社區音樂館獨具韻味,珍藏的布羅德伍德古董鋼琴訴說著歷史韻律,圍繞“社區音樂館”主題,為居民打造聲樂演出、培訓交流的專屬空間。文化展示區的吉龍館社區美術館,作為全國首家社區高級別美術館,油畫展、攝影展輪番上演,居民推門就能與莫奈光影、家鄉變遷相遇。 每個文化活動中心內均設有社區圖書館,作為高新區圖書館分館,可實現四川省全省通借通還。館內書籍涵蓋全齡段與多元領域:銀發讀者在書頁間留下批注,沉淀歲月思索;少兒繪本角,父母與孩子輕聲共讀,萌芽閱讀習慣;自習室臺燈下,考研學生筆尖劃過,這里是職場人“充電”、學子追夢的港灣。攝影教室里,退休教師調試光圈,讓光影藝術在社區扎根。這些設施是樂舜公司為居民鋪就的文化舞臺,細節處彰顯“七局制造”的匠心。 以活動為筆,繪就文化傳承新圖景 文化的生命力,藏在一次次實踐里。水電七局堅信工程建設不僅改變物理空間,更滋養精神家園。樂和文化活動中心將傳統節日化為傳承舞臺,讓居民觸摸歷史溫度,正是這一理念的延續。 桂溪館的端午時節,總能飄起艾草與香料的芬芳。“端午香囊手作?傳統香道”活動中,居民們圍坐桌前,指尖穿梭于彩布與棉線間,在傳承人的指導下填充蒼術、白芷等香料。當一個個飽滿的香囊從手中誕生,非遺技藝的溫度便順著指尖,流進現代生活的肌理。母親節的國風插花課上,康乃馨與梅枝在瓷瓶中相遇,東方美學與感恩之情在修剪間悄然融合;父親節的音樂主題活動,則用旋律串聯親子時光,讓溫馨的家庭故事在音符中流淌。 非遺文化的種子,更在社區土壤里扎下了根。樂舜公司精心策劃的非遺傳承系列活動中,面塑傳承人帶著彩色面團走進教室,捏、搓、揉、掀間,孫悟空的靈動、牡丹的雍容便躍然指尖,孩子們睜大眼睛追問“為什么面人能保存百年”;麻編藝人的竹筐里,青黃相間的麻線在居民手中變成茶杯墊、小挎包,老手藝的歷史淵源隨編織節奏緩緩道來。吉龍館的“正少年正夢想,少年音樂會”,讓青春的歌聲與文化傳承相遇,既為學子搭建了釋放壓力的舞臺,也讓他們在藝術表達中增強文化自信,這些場景如同散落在社區的珍貴照片,定格著文化傳承的美好瞬間。 蟬鳴里,暑期的期待穿過活動中心走廊。7月1日潤和館,“清華媽媽面對面”線上分享會如及時雨,滋潤20位家長心田。敬老師以“種樹先培根”比喻基礎學科重要性時,彈幕里的“謝謝”如螢火蟲,點亮家長迷茫的眼神。7月2日清晨,梓州館、桂溪館等6座中心的暑期公益課啟幕,千余名孩子織就彩色圖景。書法課上,老師以扁擔喻“橫”畫之穩,孩子們握筆寫下歪扭的“一”,眼中似挑起文化小橋;英語課上,西南財大外教將單詞卡變作“尋寶圖”,孩子們追著卡片奔跑,在歡笑中記單詞;親子課上,爸爸們跟著孩子學折紙,共同完成的紙飛機掠過天花板時,父女相視而笑的瞬間,藏著“傳承”的溫度。 以真情為墨,暈染文化暖韻好底色 “這里的老師認真負責,從不嫌我學得慢。”65歲的張阿姨是舞蹈隊的常客,每周三下午,她都會準時出現在梓州館,和“佳緣行走藝術隊”的伙伴們排練。在樂和文化活動中心,75支文藝團隊是文化傳承的“接力者”——桂溪館的“春之聲器樂隊”用二胡拉奏《茉莉花》,這些平均年齡58歲的“文化傳播者”,正是樂舜公司精心培育的社區文化骨干力量,讓墨香、旋律與笑語在社區里四季流轉。七局人始終把群眾的急難愁盼放在心上,從解決飲水難題到改善交通出行,從援建學校到如今的文化惠民。 中國舞老師手把手糾正學員體態,書法課上老人與孩童共寫“福”字,中華花藝課上,居民在花枝交錯間領悟“留白”的東方智慧。“文化服務零距離”不是口號:退休教師在社區樂隊里重拾年輕時的手風琴,與年輕學員合奏一曲《我和我的祖國》;上班族在自習室攻克難題,孩子們在美術課上畫出“我的社區”,全齡段的需求在這里都能被樂舜團隊溫柔接住。 從高新城西的晨露到城南的斜陽,再到中和新川的晚風,從晨光中的晨讀到暮色里的排練,樂和文化活動中心如同攤開的日記,記錄著社區文化的成長軌跡,更記錄著與國家同頻共振、與城市共發展、與人民共幸福的故事。 樂和文化活動中心暑期繪畫公益課 音樂會現場 文藝團隊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