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在印尼蘇門答臘島西海岸的明古魯電站,一場簡樸卻意義非凡的商業運行五周年植樹活動,為“綠色絲綢之路”增添生動注腳。在廠前區的綠地上,依蘭樹在海風中迎風而立——這棵原產于熱帶的常綠喬木,不僅象征著中印尼員工共同奮斗的青春與堅韌力量,也寓意著項目在綠色發展、本地融合、合作共贏道路上的莊重承諾。 五年綠意同行?共寫光明之路 2025年7月27日,明古魯電站迎來商業運行五周年。從2016年10月25日開工,到2020年7月27日正式商業運營,再到今日商業運行五周年,電站以綠色為筆、以責任為墨,在蘇門答臘的海岸線上勾勒出一條清晰的綠色軌跡。 項目從一片灘涂起步,克服疫情等多重挑戰,逐步建設成為現代化清潔電站。2020年度“難”:疫情防控難、復工穩產難、攻堅克難;2021年度“穩”:穩住疫情防控、穩住發電生產、穩住外圍環境;2022年度“進”:機組可靠性進一步提升、精益化管理進一步提高、企業社會責任進一步履行;2023年度“精”:提出“安全精進不休、生產精耕細作、經營精義入神、綜合精雕細刻、財務精打細算”的“五精”理念,發電量再創新高;2024年度“續”:延續企業精神的核心價值,踐行精益運營管理理念,不斷開拓創新。 五年來,明古魯電站累計發電量持續攀升,顯著緩解當地電力短缺,提升電網等級與供電質量,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穩定支撐;建設階段帶動3000余個就業崗位,運營階段提供上百崗位,構建起本地員工占比達70%、192名印尼員工穩定履職的本土化格局;榮獲“印尼勞工部安全生產與職業健康零事故獎”“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5A級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等數十項國內外榮譽,成為“一帶一路”綠色實踐的生動注腳。 以“種樹之道”育項目、育人才 “多種樹、種好樹、管好樹”,不僅是一種生態治理智慧,也是一套適用于項目建設、人才培育與責任擔當的系統思維。 “多種樹”——厚植綠色底蘊與人才儲備。在項目層面,明古魯電站圍繞“綠電+綠土”目標,持續推進植被恢復、廠區綠化、灰渣綜合利用與環保設施升級,為運行夯實生態基礎。例如,廠區內因地制宜種植雨樹、椰子樹等本地植物,構建綠色屏障,有效抑制揚塵、減少海風侵蝕,改善員工環境。同時,電站積極聯動明古魯大學等本地高校,開展“電站開放日”“青年參觀實踐日”等活動,讓印尼青年走進國家重點工程,了解清潔煤電技術、環保管理與中印尼合作成果。 “種好樹”——精準培育,打造高質量本地隊伍。“樹因土而種,人因材而育。”圍繞運行、檢修、控制、安環、財務等關鍵崗位,發電公司推行分類分崗、因人施訓的本地化機制,將中國員工“傳、幫、帶”的經驗沉淀為融合“技術+制度+文化”的育人體系。 印尼員工季邁狄便是其中典型。2022年,他在中國南京科技職業學院完成學業后加入電站,憑借雙語優勢擔任生產部翻譯,協助設備調試與溝通協調。此后,他主動學習燃煤輸送、鍋爐檢修等專業知識,在中國師傅指導下不斷進步。如今,他已參與運行管理支持,協助優化流程、設計培訓,成為“懂技術、會管理、善溝通”的青年骨干。 “管好樹”——制度護航,讓綠色與責任長效生根。樹苗成林,重在管護。明古魯電站從設計階段即堅持綠色理念,優選環保設備,引入節能新材料與新技術,為可持續運營打下堅實基礎。電站進入運行階段后,以“治本攻堅三年行動”為抓手,落實“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逐步形成安全環保一體化管理體系。2024年,組織高空墜落、消防、地震與海嘯聯合等應急演練,覆蓋70%以上崗位,有效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同時發布印尼語版《員工安全手冊》,增設環保警示標識,實現“看得懂、記得住、做得到”。在經營與財務層面,電站圍繞PPA合同精細管理,優化電費回收機制、保障燃煤供應穩定、降低運營風險;同時強化預算執行與資金統籌,在全球利率波動壓力下保持穩健發展,為項目的長期運營提供堅實保障。 五年,對一座電站而言,是一個重要節點;對一條綠色絲綢之路而言,則是嶄新篇章的序言。站在新的起點,明古魯電站將繼續以綠色為底色、以責任為標尺、以共贏為方向,在節能減排、環保升級、生態修復、本土化育才與社會責任等領域不斷“續寫新篇章”。 “植”此青綠,共“樹”未來。當依蘭樹葉再次沙沙作響,當機組再一次平穩并網,當更多年輕人在這里找到成長坐標——這片蘇門答臘西海岸的明古魯,不僅將被燈火點亮,更將被綠色照亮,被情誼溫暖,被共贏成就。 這,是一棵樹的故事,也是一座電站的故事,更是一條“一帶一路”上,中國與印尼并肩向綠、攜手向遠的故事。本次植樹活動,不僅是對過去五年的紀念,更是對未來的莊嚴承諾。明古魯電站全體員工將繼續秉持求實務實的精神,共同學習、共同實踐、共同成長。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