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長江奔涌,晝夜不息。在皖南大地與黃金水道交匯之處,一座現代化電廠巍然矗立,銀灰色的主廠房在晨曦中熠熠生輝。這里,是國家能源集團神皖池州電廠二期2×660MW燃煤發電機組擴建工程現場——一個曾被灘涂與荒草覆蓋的角落,如今已崛起為清潔、高效、智慧的能源新地標。 從第一罐混凝土澆筑到機組成功并網,從梅雨連綿的泥濘基坑到168小時滿負荷試運行圓滿收官,600多個日夜的奮戰,不僅建成了一座電廠,更鍛造了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新時代電建鐵軍。他們以“國之大者”的擔當、“毫厘必較”的匠心和“敢為人先”的銳氣,在長江之畔點亮了一束屬于中國電建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之光。 體系為綱:以制度之力筑牢高質量根基 重大能源工程,既是技術之戰,更是管理之考。池州二期項目啟動之初,便面臨地質復雜、工期緊迫、交叉作業密集等多重挑戰。面對“硬骨頭”,項目團隊沒有退縮,而是以系統思維破題,構建起一套科學高效、閉環運行的現代工程管理體系。 “沒有系統的管理,再大的決心也是空談!”項目經理常鋒在動員會上的這句話,成為全體建設者的行動共識。由此,“三會三制”管理機制應運而生:每日站班會,聚焦“五分鐘抓安全”,讓安全意識入腦入心;每周協調會,堅持“兩小時解難題”,確保問題不過夜;每月推進會,落實“四小時定全局”,為工程精準把舵定向;這一機制如同精密齒輪,咬合緊密、運轉有序,為項目穩步推進提供堅實保障。 更關鍵的是,項目打破傳統“設計歸設計、施工歸施工”的壁壘,率先推行“設計-施工一體化”協同模式。設計人員提前介入、施工團隊前置參與,圖紙審查與方案優化同步推進。年輕技術員楊曉輝形象地說:“這就像裁縫量體裁衣,先知體型,再下剪刀,自然合身。”正是這種深度融合,讓大量潛在問題在源頭化解,大幅減少返工與延誤。 質量管理更是嚴苛到“毫米級”。項目全面推行質量終身責任制,將每道工序的工藝標準、風險點、成品保護措施全部上墻公示,實現“看圖施工、按章操作”。最終,檢驗批977項、分項工程108項、分部工程5項,合格率全部達到100%。混凝土澆筑一次成優,多次榮獲建設單位“質量工藝評比”第一名。 與此同時,智慧工地建設讓傳統施工煥發數字活力。塔吊防碰撞系統24小時智能預警,環境監測設備實時調控PM2.5,BIM三維建模提前預演施工沖突……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深度集成,工地有了“智慧大腦”和“千里眼”,管理效率與本質安全水平顯著提升。 創新為翼:以科技賦能綠色低碳轉型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池州二期項目不僅是能源工程,更是一場綠色低碳的實踐探索。項目團隊堅持“向創新要效益、向技術要空間”,推動多項技術與管理革新落地見效。 為節約成本、提升效率,團隊大膽創新采用鍋爐基礎共用樁技術,不僅節省鋼材200余噸,還減少吊車進場費用20余萬元;面對3米深淤泥層,技術人員楊震通過實地勘測,發現廢棄灌注樁可再利用作墊層,硬是將換填厚度壓縮1米,再省10萬元。這些“微創新”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超300萬元。 BIM技術的應用更是典范。通過三維建模提前預演,項目團隊精準識別并解決鋼結構吊裝路徑沖突、管道碰撞等68處潛在問題,直接縮短工期45天,為后續調試贏得寶貴時間。 更值得稱道的是,項目供電標準煤耗低至266克/千瓦時,達到國內同類型機組領先水平,樹立了清潔高效燃煤發電的新標桿。同時,智慧工地系統實現全過程綠色施工,PM2.5、噪聲等指標始終優于國家標準,真正做到了“建一座電廠,護一方生態”。 項目部也因此被業主連續三個月評為“安全文明施工第一名”,榮獲全場首面流動紅旗,并在國家能源局、安徽省政府多次專項檢查中獲得高度肯定。 精神為魂:在黨建引領中凝聚奮進力量 池州項目的成功,根植于一種深沉的精神力量——那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懷,是“把平凡做到極致就是非凡”的信念,更是新時代電建人對“國之大者”的忠誠踐行。 項目黨支部堅持“圍繞項目抓黨建、抓好黨建促項目”,創新設立“黨員責任區”,將施工現場劃分為若干責任單元,由黨員帶頭攻堅。在鍋爐大板梁吊裝、汽輪機扣缸等關鍵節點,黨員突擊隊連續奮戰、輪班作業,確保萬無一失。“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在這片熱土上,黨旗始終高高飄揚在施工一線。 文化潤心,亦是軟實力。項目部精心打造文化長廊、京派門樓等文化載體,既展示央企形象,也為職工提供精神家園。同時,積極開展慰問烈士家屬、幫扶受災群眾等公益活動,讓項目建設者在異鄉也能傳遞溫暖、踐行社會責任。 “標桿不是靠一個人,而是靠每一個人做好每一件小事。”這句樸素話語,已成為全體建設者的行動自覺。從生活區晾衣架的角度調整,到辦公區網絡布線的優化,再到焊縫的平整度控制——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音。正是這種對細節的極致追求,鑄就了項目的卓越品質。 奮斗為筆:在平凡堅守中書寫不凡 偉大工程的背后,是一個個平凡而堅韌的身影。在池州項目,最動人的不是機械轟鳴,而是那些藏在數據背后的堅守與溫情。 總工程師于鵬才的“25天傳奇”,至今被工友們津津樂道。從接到調令到抵達現場,他僅用24小時完成跨省交接。六月梅雨季,40℃高溫夾雜連綿陰雨,基坑內萬余方淤泥翻涌如沼。他帶領團隊深一腳淺一腳反復勘測,工裝一天換兩套,汗水在雨靴里積成小水洼。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們硬是25天追平了早進場半月的A標段進度。當第一罐混凝土如期澆筑,監理總監激動地說:“你們創造了‘池州速度’!” 項目經理常鋒的“雨夜身影”,同樣令人動容。一次暴雨突襲,凌晨三點,他第一個沖進工地檢查排水系統。渾身濕透,卻笑著對同事說:“這不就涼快了嗎?”——一句樸實話語,道出電建人苦中作樂的樂觀與擔當。 技術員田彤則用“毫米級”的執著詮釋工匠精神。鍋爐鋼架吊裝前,他連續72小時比對數據,配合設計院優化樁基方案。方案通過那一刻,這位年輕人眼含熱淚:“于總常說‘要對項目負責、對公司負責’,現在我真正懂了這句話的分量。” 還有項目經理助理李昆峰的“除夕堅守”。萬家團圓夜,他選擇留在工地盯守鍋爐安裝關鍵節點。遠處煙花絢爛,近處焊花飛濺,探照燈下,是一幅特殊的“團圓圖”。電話那頭,孩子問:“爸爸,你什么時候回來?”他輕聲回答:“等工程忙完就回去陪你。”——這句承諾,是無數建設者共同的心聲。 項目部的溫暖,也體現在細微之處:高溫季節,每位工人收到“防暑降溫包”,內含藿香正氣水、清涼油和一張手寫祝福卡;食堂每日熬制綠豆湯,專人送到作業面。這些看似微小的關懷,卻如春風化雨,凝聚人心、激發干勁。 如今,池州二期電廠已正式投入商業運行,源源不斷的清潔電力正輸往千家萬戶。站在主廠房頂樓遠眺,長江浩蕩東去,電廠燈火如星河傾瀉。這里,有鋼鐵的冷峻,更有熱血的滾燙;有技術的精密,更有初心的純粹。當第一度電從這里送出,它點亮的不僅是皖南的萬家燈火,更是一種精神——在挑戰中突破,在堅守中創新,在奉獻中傳承。這精神,如長江之水,奔流不息;如能源之光,照亮未來。 |
|||||
|
【打印】
【關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