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長安之畔,碧水盈盈。在承載著千年“牛郎織女”傳說的土地上,一座現代化的大型水利樞紐——斗門水庫,正以其清澈的波光,映照著古都西安的古今交融。 這里,不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動載體,更是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引漢濟渭”的“水龍頭”與“調節器”,肩負著保障城市供水、修復區域生態的時代重任。作為這項重大項目的建設者,水電十五局建設項目團隊自伊始,便將“水質是水庫的生命線”奉為最高準則,以現代工程智慧回應著歷史的呼喚,用匠心與科技為關中平原繪就了一幅“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生態畫卷。 匠心筑底,構建水質安全“四維防線” 生態興則文明興。斗門水庫是國家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更是關中平原重要的生態屏障。黨的十八大以來,項目建設團隊始終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生態環保融入工程建設的每一個環節。 “一滴水也馬虎不得!”這是項目經理盧雷勇在建設初期立下的軍令狀,如今已成為每一位建設者刻在心中的行動自覺。與傳統的水庫建設不同,斗門水庫的創新之處在于,將水質保護從“末端治理”前移至“源頭防控”,開創性地構建了“源頭控制、過程凈化、末端監管、生態融合”的四維一體水質保障體系。 “我們不僅要建一個工程,更要護一泓清水。”負責設計的馮亞介紹。在庫區上游,規劃建設了數百畝人工濕地,如同一個天然的“凈水前置過濾器”,通過植被吸附與微生物降解,對入庫水源進行第一道凈化。所有與水接觸的建筑材料,都擁有專屬的“環保身份證”,從源頭上杜絕了風險。 這套嚴密的防線在2023年夏季的暴雨中經受住了考驗。當監測系統預警上游風險時,項目團隊迅速啟動應急預案,通過智慧調度系統調整水位,成功化解了水質波動危機,守護了水庫的“初生之凈”。 智慧賦能,科技與生態的“深度融合” 生態理念是斗門水庫的“靈魂”,科技便是守護碧水的“利器”。項目團隊跳出傳統水利工程思維,將科技深度嵌入生態保護全流程,打造出“監測-凈化-管控”三位一體的智慧生態體系,讓每一寸碧波都處在精準守護之中。 在水質凈化環節,庫區周邊精心布局百余種水生植物淺水區蘆葦、香蒲攔截地表污染,深水區苦草、黑藻吸收氮磷營養,水面睡蓮、芡實抑制藻類泛濫,構建起“水域-濕地-岸線-植被”四位一體的天然凈化網絡。同時,團隊創新應用“生態浮島+微生物載體”復合技術。浮島之上,水生植物舒展枝葉美化岸線;浮島內部,專用微生物菌群悄然發力,與植物形成“吸收+降解”的雙重凈化通道,像給水庫裝上了“天然凈水器”,持續消解水中污染物。 在動態監測層面,科技的“眼睛”時刻緊盯水質變化。庫區布設24小時自動水質監測站,實時追蹤pH值、溶解氧等10余項關鍵指標,數據通過物聯網同步至控制中心,一旦出現異常便即時預警,實現水質問題“早發現、早處置”。更有無人機巡檢與衛星遙感技術協同,構建起“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小到岸邊植被生長狀況,大到庫區生態整體變化,都能精準捕捉,讓生態管控不留任何盲區。 而人工濕地的“科技加持”,更讓水質守護再添一重保障。通過礫石層過濾、土壤吸附、植物根系降解的“三重凈化”工藝,濕地每年可削減化學需氧量200余噸、總氮30余噸,讓入庫的初期雨水和周邊生活污水得到深度處理,確保水庫水質持續穩定在地表水Ⅲ類標準。科技與生態的深度融合,不僅讓斗門水庫的水質守護更高效、更精準,更讓“清水長流”有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和諧共生,繪就惠民利民的“溫暖圖景” 一方水利工程,滋養一方水土,更溫暖一方人心。斗門水庫的建設,從來不是冰冷的混凝土堆砌,而是融生態、民生、發展于一體的溫情實踐。供水安全是首要使命。水庫建成后,年均供水量達數千萬立方米,其出水水質穩定優于國家Ⅲ類標準,如同為西安及關中平原的數百萬居民注入了清澈的“生命之源”。 周邊的農田也用上了更優質的水源,實現了糧食增產與資源節約的雙贏。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態的回歸,監測數據顯示,庫區鳥類已增至80余種,黑天鵝等珍稀鳥類成為常客,魚類種群數量顯著增長。 “現在湖水清得能看見水草,我家孫子最愛來這兒看魚!”家住附近的李大爺的感慨,是對項目建設成效最樸實的褒獎。昔日的水域,如今已成為市民休閑游玩的熱門打卡地,帶動了周邊鄉村旅游和“農家樂”的發展,讓群眾實實在在地吃上了“生態飯”。 項目建設過程中,水電十五局積極履行央企責任,與當地政府企地共建,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慰問孤寡老人等公益活動,將工程的溫暖傳遞給社區的每一個角落,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建一個工程,樹一座豐碑,惠一方百姓”的承諾。 千年斗門,一泓碧水。這座由水電十五局匠心打造的水利豐碑,不僅是現代水利科技的結晶,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江水西引,潤澤長安,水電十五局建設者們的汗水,已融入這碧波之中,化為古都可持續發展的堅實保障,也必將為關中大地的未來,續寫更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篇章。 |
|||||
|
【打印】
【關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