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林芝米林機場的跑道上,一架飛機緩緩降落。舷窗外,連綿的雪山在五月稀薄的空氣中泛著冷光。 中國電建成都院派駐干部袁莉深吸一口氣,鼻腔里已隱隱感到高原的干燥。“駐村幫扶不是走過場,得把雙腳扎進泥土里。”她默默叮囑自己。 初遇南伊:山河壯美 挑戰隨行 2025年5月,袁莉踏上西藏米林市南伊鄉的土地。雅魯藏布江支流如碧色綢帶纏繞于雪山密林之間,壯美的“雪域江南”瞬間撫平了她大半忐忑。但現實挑戰接踵而至:駐村第一夜,細雨敲窗,輾轉難眠;清晨醒來,干燥的空氣讓鼻腔帶著血絲;村民們的藏語交談,于她如同無法破譯的密碼。 “百日走村入戶大調研”成為破題鑰匙。袁莉與隊員們挨家挨戶更新檔案、梳理難題。推開每一扇門,迎接他們的總是滾燙的酥油茶與淳樸笑容。 “書記,家里坐!”村民普布卓瑪遞上茶碗,氤氳熱氣中道出心事:“新村房子好,就盼著早點搬。”這成為工作隊首場硬仗。方案字斟句酌、名單反復核對、抽簽材料準備到深夜。分房日,村民身著節日盛裝,當一戶戶抽中心儀房號,那綻放的笑容讓袁莉感到:南伊村三件大事,第一樁穩穩落地。 破冰之旅:從“加密電報”到“哦呀呀” 第一次村民大會,袁莉站在村書記旺杰身旁略顯局促。村民們好奇的目光交織,藏語聲此起彼伏。語言不通,她只能低頭加快擺放慰問品。旺杰書記用藏語沉穩介紹后,她鼓起勇氣抬頭笑道:“我是新來的第一書記,以后有困難盡管找我!” “哦呀呀(好的)!”村民們笑著回應。事后專干告訴她,大家私下議論:“新書記小小一只,咱們得照顧好,別讓人欺負了。”一股暖流猝然涌入袁莉心間——這片土地,開始向她敞開懷抱。 緊隨其后是養豬場建設。選址踏勘、對接施工、泥濘中督促進度……七月烈日下,嶄新的豬場在多方見證中驗收合格。分豬舍抽簽現場,村民臉上重現分房時的光彩。“豬養好了,增收就穩了!”村民扎西多布杰攥著抽到的簽號,眼中滿是期待。第二塊基石,就此夯實。 老村新生:央企力量的精準滴灌 駐村兩月,袁莉筆記本扉頁上的誓言日益清晰——“央企責任不是填表格,而是真正走進他們心里”。隨著南伊溝景區開放與新村落成,老村規劃成為懸在全村心頭的第三件大事,更關乎長遠生計。 在鄉政府會議室里,袁莉與鄉干部展開激烈討論:“老村緊鄰景區,必須激活閑置資源。”她反復調閱成都院傳回的規劃圖,指著臨河區域說:“這里做藏家民宿集群,后山徒步路線要聯通景區環線。”當規劃中心同事提出河道保護限制時,她立即協調調整方案:“生態一定要更加呵護好,我們把餐飲區挪到東側臺地。” 六月上旬,凝結多方智慧的規劃方案擺上案頭。然而政策的調整,如同一次淬煉,規劃中的部分土地性用途需要修正與完善。燈光下,袁莉與有關人員逐條對照新政,窗外是沉睡的老村屋舍。她在圖紙上圈出幾處倉儲用地:“這些舊倉庫改造成手工作坊,既符合政策又能增收。” 實事落地:離天空最近的扎根 清晨七點,南伊溝的第一縷陽光穿透云層。袁莉站在老村高處,腳下是錯落的石砌藏房,遠處新村的白墻藍窗在晨光中格外明亮。豬場方向傳來飼料攪拌機的轟鳴聲,新村廣場上已有老人在轉經。 “袁書記,喝碗甜茶!”村民白瑪措姆端著陶壺走來。兩個月前入戶時,這位媽媽還在謀劃孩子的學費,如今在新建的養豬場有了穩定崗位。“等老村改造好,我想開個甜茶館。”曲珍眼里閃著光。 駐村筆記最新一頁寫著:“新村安居、豬場興旺、老村新生——三件實事件件落地。央企專業力量正在雪域江南生根發芽。” 截至七月底,南伊村三件實事交出階段性答卷:新村41全部分房入住;投資70余萬的養豬場正式投產;老村旅游規劃完成政策適配性修訂,即將進入實施階段。這位自稱“小花”的駐村干部,用不喧嘩的實干在離天空最近的土地上,寫下了央企擔當的生動注腳。 袁莉與村民一起整理養豬場場地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