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七月的哈薩克斯坦天山腳下,驕陽似火,在中國電建投資建設并運營的謝列克一期60MW風電項目現場,24臺風機緩緩轉動,為當地源源不斷地提供綠色能源。今天,謝列克項目迎來了一批神秘的客人。 天山腳下的特殊訪客 這些神秘的客人是來自北京大學自行車協會的15人遠征隊。經過十幾天的騎行,他們的皮膚都變得黝黑。談起這段經歷,騎行隊的隊長、2022級經濟學院的范心語自豪地說:“為了響應中哈兩國領導人關于‘2025 中哈旅游年’的倡議,深化兩國人文交流,拓寬青年交流機制,我們從中國新疆烏魯木齊出發,騎行到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并在途中進行實踐考察。我們遠遠就能看到矗立在天山腳下的中國電建謝列克項目的風機,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 參加這次騎行實踐的團隊成員經過嚴格篩選,來自北京大學人文、社科、醫學、理工等各個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他們不僅擁有豐富的騎行和對外交流經驗,還對哈薩克斯坦充滿熱情和向往。 “風電機組的葉片有多長多重?”“每年為當地提供多少清潔電能?”“風速過快會對風電機產生什么不利影響?” 在風電項目中控室,北大學子們饒有興趣地向項目運維人員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來自北大2024級元培學院的哈薩克斯坦本科生阿布(Konakbay Abilkaiyr)也是騎行團的一員,他興奮地表示,這是他第一次參觀中國企業在自己祖國投資運營的風力發電項目,感到非常震撼,衷心感謝中國企業和建設者們將綠色能源技術帶到哈薩克斯坦。 車輪丈量的友誼之路在此刻延伸,跨越國界的深度對話,讓青年的目光與綠色能源的脈搏同頻共振。 跨越國界的燕園紐帶 謝列克項目的本地員工夏濤(Shaitau)聽說是北京大學的騎行隊來參觀,顯得格外激動,因為他的女兒現在正在北京大學攻讀科技計算機系專業,今年已經是大學本科二年級的學生。 “北京現在熱不熱?大學食堂吃的好不好?”夏濤用并不熟練的漢語,高興地同北大學子們熱烈交流,讓平時嚴肅安靜的發電場頓時充滿了歡聲笑語。 “女兒最大的愿望就是畢業后,加入中國電建這樣的大企業,為中哈兩國兄弟般的友誼做出貢獻。”夏濤拉著同學們的手,高興地說。雖相隔千山萬水,但這份濃濃的燕園情誼,讓中哈友誼之花在謝列克項目上燦爛綻放。 個人的牽掛與時代的使命交織,讓謝列克項目成為中哈合作的溫暖注腳,絲路合作共贏的力量跨越山海、直抵人心。 新能源合作的中流砥柱 “謝列克一期風電項目是中國電建在中亞地區參與投資的首個新能源項目,被列入‘中哈產能合作重點項目清單’,總裝機60兆瓦,年發電量約2.28億千瓦時,為緩解哈薩克斯坦南部地區電力供應緊張的局面起到良好疏解作用……”項目公司生產經營部經理李早興向北大的同學們介紹了項目的情況。 在了解到項目建設期間恰逢疫情,來自中國電建的建設者們克服了種種困難,想方設法確保了項目的最終交付,同學們感嘆道,都說飲水思源,現在在這現代化的風電中控室里,能深切地感到每一度電都來之不易。 作為中哈新能源合作的標桿項目,謝列克項目的運營團隊始終堅持精益化運營理念,把“用好每一陣風、發好每一度電”作為自己工作的目標,把團結、友善、合作的謝列克故事講給這里的每一個人。 當人文的溫度遇見合作的深度,謝列克項目正書寫著中哈新能源合作的新篇章,讓綠色發展的共識在共建共享中愈發堅定。 |
||||||
【打印】
【關閉】
|
||||||
|